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唐纪六十 (第17/17页)
制裁人类的欲望,阻止战乱纷争而产生的。然而,大历、贞元年间,朝廷完全背离了这些原则,幻想用朝廷有限的官爵去满足藩镇无限的欲望,遏止战乱纷争,结果,反受其害,几乎遭到灭顶之灾。现在,朝廷中一些人不仅不对此进行抨击,反而奉若经典。我认为这样下去,恐怕割据跋扈的藩镇就不仅仅限于河北了。鸣呼!朝廷在大历、贞元年间对藩镇姑息迁就的治国方针,应当永远引以为戒!” 又注《孙子》,为之序,以为:“兵者,刑也;刑者,政事也;为夫子之徒,实仲由、冉有之事也。不知自何代何人分为二道曰文、武,离而俱行,因使缙绅之士不敢言兵,或耻言之;苟有言者,世以为粗暴异人,人不比数。呜呼!亡失根本,斯最为甚!《礼》曰:‘四郊多垒,此卿大夫之辱也。’历观自古,树立其国,灭亡其国,未始不由兵也。主兵者必圣贤、材能、多闻博识之士乃能有功,议于廊庙之上,兵形已成,然后付之于将。汉祖言‘指踪者人也,获兔者犬也’,此其是也。彼为相者曰:‘兵非吾事,吾不当知。’君子曰:‘勿居其位可也!’” 杜牧又给《孙子》一书作注释,并撰写了序言,认为:“军队就是刑法,刑法也就是治理国家的主要手段。在孔夫子的弟子中,只有仲由和冉有真正理解他的这种思想。但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从什么人开始,把这本来同一的事物区分为文、武两个方面。于是,二者截然分离,并行不悖。文官不敢再谈论军事,甚至以谈论军事为耻,如果有人谈论,大家则把他视为粗人,不愿再和他接近。呜呼!现今朝廷最大的弊端,莫过于此!《礼记》中说:‘敌人包围都城,在四郊扎营结寨,这是卿大夫的耻辱。’古往今来,凡是创建一个国家,灭亡一个国家,没有不依仗军队而成功的。指挥军队的人,必须具备高度的智慧、优秀的品德、杰出的才能,并且博闻强识,才能在战争中运用自如,有所建树。所以,有关军事问题,首先应当在朝廷充分讨论,决定战略方针,然后再命将帅出征执行。这就像汉高祖说的那样‘牵狗的是人,而捉兔的是狗’。现在,有些宰相说:‘军事不关我的事,我不必懂得。’那么,君子就应当说:‘你不懂军事,就不要担任宰相!’ [17]前宁行军司马郑注,依倚王守澄,权势熏灼,上深恶之。九月,丙寅,侍御史李款阁内奏弹注:“内通敕使,外连朝士,两地往来,卜射财贿,昼伏夜动,干窃化权,人不敢言,道路以目;请付法司。”旬日之间,章数十上。守澄匿注于右军,左军中尉韦元素、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皆恶注。左军将李弘楚说元素曰:“郑注jianian猾无双;卵不除,使成羽翼,必为国患。今因御史所劾匿军中,弘楚请以中尉意,诈为有疾,召使治之,来则中尉延与坐,弘楚侍侧,伺中尉举目,擒出杖杀之。中尉因见上叩头请罪,具言其jianian,杨、王必助中尉进言。况中尉有翼戴之功,岂以除jianian而获罪乎!”元素以为然,召之。注至,蠖屈鼠伏,佞辞泉涌;元素不觉执手款曲,谛听忘倦。弘楚伺再三,元素不顾,以金帛厚遗注而遣之。弘楚怒曰:“中尉失今日之断,必不免他日之祸矣!”因解军职去;顷之,疽发背卒。王涯之为相,注有力焉,且畏王守澄,遂寝李款之奏。守澄言注于上而释之;寻奏为侍御史,充右神策判官,朝野骇叹。 [17]前宁行军司马郑注依赖右神策军中尉王守澄,权势熏天,唐文宗十分憎恨他。九月,丙寅(十三日),侍御史李款在紫宸殿弹劾郑注说:“郑注在宫中交结宦官,在南衙交结百官,两地往来奔走,收取贿赂,窥测动向,窃取大权,人们都敢怒而不敢言。请求朝廷批准把他交付御史台审查治罪。”在十多天的时间里,他接连几十次上书弹劾郑注。王守澄把郑注藏在右神策军中。左神策中尉韦元素、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也都憎恨郑注。这时,左神策军将李弘楚劝韦元素说:“郑注阴险狡诈,举世无双。如果不乘他尚在卵翼的时候及时除去,等到羽毛丰满时,必定成为国家的心腹大患。现在,他被侍御史李款弹劾,躲藏在右神策军中。我请求让我以您的名义去见他,借口说您身体有病,请他前来诊断。来后您请他坐下来谈话,我站在旁边侍候,看到您用眼睛向我示意,我就把他抓出去杀掉。然后,您面见皇上,叩头请罪,把他以往的罪行一一向皇上汇报。届时,枢密使杨承和、王践言肯定会帮助您说话。况且您对皇上有拥立的功劳,怎么会因为除去一个jianian人而被怪罪!”韦元素认为很有道理,就派李弘楚去召唤郑注。郑注来后,对韦元素点头哈腰,毕恭毕敬,接着,夸夸其谈,jianian邪的言辞像泉水一样,源源不断。韦元素听得入了迷,不知不觉亲切地拉住他的手,聚精会神,不觉疲倦。李弘楚在旁边多次暗示韦元韦应该动手,韦元素根本不理。随后,赠送郑注大批金银钱帛,送他回去。李弘楚大怒,说:“您失去今天诛杀他的机会,将来必然难免遭受他的陷害。”于是,辞职而去。不久,背部长疮去世。当初王涯升任宰相时,郑注曾在幕后为他活动。这时,王涯惧怕王守澄的权势,因而把李款弹劾郑注的奏章压下来,不在朝廷讨论。王守澄又在文宗的面前为郑注辩护,于是,文宗赦免了郑注。不久,王守澄又奏请朝廷任命郑注为侍御史,充任右神策军判官。朝廷内外无不惊讶感叹。 [18]甲寅,以前忠武节度使王智兴为河中节度使。 [18]甲寅(疑误),唐文宗任命前忠武节度使王智兴为河中节度使。 [19]群臣以上即位八年,未受尊号,冬,十二月,甲午,上尊号曰太和文武仁圣皇帝。会有五坊中使薛季棱自同、华还,言闾阎凋弊。上叹曰:“关中小稔,百姓尚尔,况江、淮比年大水,其人如何!吾无术以救之,敢崇虚名乎!”因以通天带赏季棱。群臣凡四上表,竟不受。 [19]群臣考虑到文宗已即位八年了,尚未接受尊号,冬季,十二月,甲午(十二日),百官为文宗上尊号,称为太和文武仁圣皇帝。这时,五坊使薛季棱从同州、华州出使回京,向文宗汇报说百姓穷困。文宗感叹地说:“关中今年收成不错,百姓尚且如此,何况江、淮地区近年连连水灾,百姓生活可想而知!我既然没有办法救济百姓,怎么敢接受尊号的虚名呢!”于是,把自己的通天犀带赏给薛季棱。群臣百官四次为文宗上尊号,文宗最后仍不接受。 [20]庚子,上始得风疾,不能言。于是王守澄荐昭义行军司马郑注善医;上征注至京师,饮其药,颇有验,遂有宠。 [20]庚子(十八日),唐文宗中风后不能说话。王守澄向文宗推荐说,昭义行军司马郑注擅长医术。文宗召郑注来京城,吃了他开的药后,很有效果。于是,郑注开始得到文宗的宠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