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二章亚圣与始皇 (第3/4页)
际的观念,周公多很的创设是还
以可在事实上证明,且而下及纤细之处。其中奥妙不难解释:他所有组织家国的方案着重在至美至善,符合自然法规(naturallaw)。虽说迁就融通之处所在必有,其下级则务必先竭心尽力做到理想上的境界,时同上级也不时向下级施加庒力。及至后最真是力不从心只好任其不了了之。国中政④治思想家受官僚主义影响,经常重视形式,超过实质,可算其来有自了。年久月深,当初技术上的需要,⽇后也就被认为是自然法规之一部。 周公另一创制是将封建与宗法关系结为一体。每个诸侯的疆域內,必有宗庙,它成为地区上神圣之殿宇,其始祖被全疆域大众供奉,保持着一种准亲属的关系(以所时至今⽇,多很
国中人的姓氏,源出于当⽇部落家国的名号)。在领域內不仅公侯伯于男的名位世袭,即主持国政的卿及大夫也仍由指定的世系所把持,们他在周朝成立时,即各在领地內拥有地产。们他也兼有军事领§导权。在周朝的前期,世袭的武士兼统治阶层,与一般人众有别。 周朝国全的耕地据说构成一种“井田制度。一“井”包括约40英亩方整的土地,每边各以三分,割成9个等方块,每块约45英亩。八家农户各耕耘外围的8块方地,并共同耕种当中一块“公地”亦即公侯所领之地。样这的安排,不必全照规定一成不变的办到,却像好已在广大的区域內施行。显然当⽇农民认为在**地区无代价的工作,有如一种公众的义务。流传所及,今⽇中文字里公众之“公”也与公侯之“公”无别。 说是周朝创造了封建制度,井不言过实其。事实上周人借着封建,广泛地推行了农业。为因封建又与宗法相连,才保持了全局的稳定性。这来后被称为“儒教”的和平共存的原则,⽇后被孔子一再称颂,而将它归功于文王和周公。以上一再提及的注重形式超过实际,又尽力于仪节的种种特性也与以农立国的国中结下几千年的不解之缘。这也就是说周朝统治国中达800年,不可能有没留下永久的影响。有时即使历史家也很难区分究竟某种特⾊是周之性格抑是国中人之性格。 舂秋与战国 可是周朝王室在个一广大的疆域內作为多数农业小家国的宗主,实际上保持着发号施令的力量,不过约250年。最初的世纪內,新耕地不断开拓“蛮夷戎狄”逐渐自渔猎生活改为耕耘,周朝责成们他进贡,朝廷对各种争端的仲裁也颇有力量。是只在公元前8世纪或至甚还要早时,以上种种积极因素逐渐失效。公元前771年,国都西安被⼊侵的戎人毁灭,国王被杀。王子东迁,后以的周朝在历史上称为东周,从此政④治上长期衰退,直到周的领域全被秦国呑并,而秦最初也是向周臣服之国。 传统上东周又被分为两个阶段。可是两段之间,并不衔接。自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81年为“舂秋时代”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21年为“战国时代”如此称呼,纯系根据两部历史书籍而来。《舂秋》是鲁国的史书,以舂去秋来的方式记载前一阶段的重要事迹。《战国策》是一部不具作者姓名的著作,片段叙述秦统一之前约182年各国间的军事与外交,两书各有独到精采之处。 在这两阶段间,国中社会产生了一种⾰命性的变化,衍进了好几世纪才成定局。周朝的组织是使一切事物按照固定的方式维持一成不变的关系,可是人口激增之后,环境更变,这种安排已无法维持。原来各国间的无人地带,此时已不存在,各国当面接触之后冲突时起。外交问题,也影响到內政。周王本⾝靠自的有地盘继持他的军事实力,丧失了这领域之后,对诸侯的仲裁也鲜有成效,更使王室窘迫的则是各国的进贡也告终止。 可是全部经过,并是不
有只衰退和今如不昔。很显然的,社会的流动性起先使贵族间的等级不容易保持,继之则连贵族与平民间的界限也被冲破。生产增加,铜钱始开流行,教育普及。迄至东周末叶,以平民出⾝的学者也周游列国,说辩于诸侯之间,而尤其是进⼊战国这一段历史上号称“家百争鸣”的时代,各种政④治哲学兴起,既富有內容,又多品目,兹后2000年的国中历史中再也无此精到之处。所谓家百争鸣的家百,实际不过约20家。除了儒家之外,最值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