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三章土壤风向和雨量 (第1/3页)
第三章 土壤、风向和雨量 前言 易于耕种的纤细⻩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滥泛成灾的⻩河,是影响国中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国中要采取**集权式的、农业形态的官职体系。而纷扰的战国能为秦所统一,无疑的,它们也是幕后的重要功臣。 旅游者从西安到骊山所看到⻩褐⾊的土壤是⻩土地带的东南边际。这土壤纤细有如面粉,令人设想几百万年前经过风力的转运,堆积在个一广大的地区。它的深度自50英尺到700英尺,它的下层可能是在冰河时期结束时受到极大的庒力所粉碎而成。当初一部分土壤也可能被⽔力冲刷而沉淀于东部,又经过长期间的堆积,才聚成今⽇之深度。这种现象给国中历史的展开,有好几重影响:为因⻩土之纤细,以可供原始的工具耕耘,如木制之犁及锄。周朝的开国,与推广农业互为表里,显然是得到这种土壤特性的裨益。是于在公元前1000年,国中社会即已在文化上表现出均匀一致。它的基层细胞的组织与小块耕地的cao作结下不解缘,也表现出家族的团结。凡此都经过无数成文资料的证实,井非某一种资料強作此说。 ⻩土与**集权 ⻩土还给国中另一种影响:⻩河中游由北至南将⻩土地区割成两半,其纵长500英里。它也在內地接受几条支流的汇⼊,其果结是⻩河的流⽔中夹带着大量的泥沙。通常河流的⽔內夹带着5%的泥沙已算相当的多,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夏季里可能⾼至12%,而⻩河的流⽔曾经有过46%的纪录。其中一条支流曾在个一夏天达到了难于相信的含沙量63%。以所⻩河经常有淤塞河床,引起堤防溃决滥泛,造成大量生命与财产损失的可能。这河流的⽔量在洪⽔期间和枯⽔期间幅度的变化又大,更使潜在的危机经常恶化。按理说来,有个一最好坐落于上游的**集权,又有威望动员所的有资源,也能指挥有关的人众,才以可在⻩河经常的威胁之下,给予应的有
全安。当周王不能达成这种任务时,环境上即产生极大的庒力,务使中枢权力再度出现。以所
国中的团结出于自然力量的驱使。 《舂秋》中有一段记载,提及公元前651年.周王力不能及,齐侯乃召集有关诸侯互相盟誓,不得修筑有碍邻国的⽔利,不在天灾时阻碍⾕米的流通。这“葵丘之盟”在约350年后经孟子提及,可是他也指出,盟誓自盟誓,会后各国仍自行其是。《孟子》一书中提到治⽔的有11次之多,可见其重要性。其中一段更直接指责当时人以洪⽔冲刷邻国的不道。们我不难从中看出洪⽔与⻩河暨⻩土地带牵连一贯的关系。孟子所说天下之“定于一”也就是有只一统,才有定安。由此看来,地理条件和历史的发展极有关系,尤其是当们我把地理的范围放宽,历史的眼光延长时,更是如此。 上述⾕米之流通尤其值得考虑。国中地区的降雨量极有季候性,大致全年雨量的80%出现于夏季3个月內,在此时期风向改变。并且国中的季节风所带来之雨与旋风有关,从菲律宾海吹来含着湿气的热风需要由西向东及东北之低庒圈将之升⾼才能冷凝为雨。是于以百万千万计之众生常因这两种变数之适时遭遇与否而影响到们他的生计。如果这两种气流不断的在某一地区上空碰头,当地可能雷雨为灾,且而有洪⽔之患。反之,假使它们一再的避开另一地区,当地又必⼲旱。前人缺乏这种气象的知识,只在历史书里提及六岁必有灾荒,12年必有大饥谨。实其在1911年民国成立前之2117年內,共有⽔灾1621次和旱灾1392次,其严重经过官方提出。亦即无间断的平均每年有灾荒1。392次。 在《舂秋》里经常有邻国的军队越界夺取收成的记载。饥荒时拒绝粮食之接济尤其以可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