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六十二章 (第1/1页)
第六十二章 原文 道者,万物之奥①,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②。美言以可市尊③,美行以可加人④。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⑤,虽有拱璧以先驷马⑥,如不坐进此道⑦。古之以所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⑧,有罪以免琊⑨?故为天下贵。 译文 “道”是荫庇万物之所,善良之人珍贵它,不善的人也要保持它。需要的时候还要求它庇护。美好的言辞以可换来别人对你的尊重;良好的行为以可见重于人。不善的人怎能舍弃它呢?以所在天子即位、设置三公的时候,然虽有拱壁在先驷马在后的献礼仪式,还如不把这个“道”进献给们他。自古以来,人们以所把“道”看得样这宝贵,不正是由于求它庇护定一
以可得到満⾜;犯了罪过,也可得到它的宽恕吗?就为因这个,天下人才如此珍视“道” 注释 1、奥:一说为深的意思,不被人见看的地方;另一说是蔵,含有庇荫之意。实其两说比较接近,不必仅执其一。 2、不善人之所保:不善之人也要保持它。 3、美言以可市尊:美好的言辞,以可换来别人对你的敬仰。 4、美行以可加人:良好的行为,以可见重于人。 5、三公:太师、太傅、太保。 6、拱壁以先驷马:拱壁,指双手捧着贵重的⽟;驷马,四匹马驾的车。古代的献礼,轻物在先,重物在后。 7、坐进此道:献上清静无为的道。 8、求以得:有求就得到。 9、有罪以免琊:有罪的人得到“道”以可免去罪过。 引语 本章再次一宣扬“道”的好处和作用。老子认为,清静无为的“道”不但是善良之人的法宝,就是不善的人也必须保有它。以所有人认为,这一章的新意就在于指出世人在“道”面前应该一律平等。“道”保护善人,但也不抛弃不善人,它有求必应,有过必除。是这“道”的可贵之处。如果说在上一章,老子強调统一即“和”的思想在国与国之间关系上的运用,这一章则是在人际关系上的运用。本章的目的,在于晓谕人君行“无为”之政。 评析 “道”是天地间最可宝贵的。以所可贵就在于“求以得,有罪以免琊?”这就是说,善人化于道,则求善得善,有罪者化于道,则免恶⼊善。“道”并不仅仅是为善良之人所领悟,不善人并不被道所抛弃,要只
们他一心向道,深切体会“道”的精髓要义,即使有罪过也是以可免除的。老子在这里给人们包括有罪之人提供了新的出路,是还很有意义的。这种想法与孔子所言“君子过而能改”说的法是有相近意义的。君子不怕犯错误,要只能认真改正,就不算错误,且而,这是只君子才以可做到的。老子则从主客观两个方面为有错者提供了出路“道”不嫌弃犯罪之人,肯定会给他改错的机会;而犯罪者本人也必须体道、悟道,领会道的真谛,主客观这两方面的条件缺一不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