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六章瑞雪㈥ (第2/3页)
样的召集令不过是很平常的,每年秋收之后全平阳府的府兵都会集中在一起训练一个半月,掌握基本的作战技巧及军令,然后在寒冬来临时又各自解散,并不耽搁农时,这是农人向朝廷承担的徭役。 只是令精壮们有些不满的是,近两年来,每每在他们意想不到的时候下了紧急征召令,当他们气喘吁吁地赶到指定地点时,大人们挥了挥手又将他们打发回去。 这是折腾。人人都这么想。但是有一个好处就是,当精壮们习惯了这种征召令,也就见怪不怪了。都麻利得很,带了点干粮,拿起自备的弓箭,就出门去了。顺便是官府召集精壮修渠建造,也变得更容易。家中人口多地。却有人想入常备军,混个一官半职。 天大亮时。平阳折冲军府唐校尉就站在了晋州城外。辰时三刻,最先到达的是晋州附近的临汾、襄陵两县地府兵,午时到达的是洪洞、神山县的府兵,到了夜幕已浓的戌时霍州一带的府兵也赶到。但是晋地多山,若是所有地精壮都要抵达。还要明天夜里。 “唐校尉,这次是不是还是要我们再白跑一趟?”有胆大的起哄道。“吃上几顿兵粮后,小人再回家搂老婆过日子?这不是折腾官家钱粮吗?” “少废话,要你来就来,哪来那么多废话。”唐校尉瞪了那人一眼。 早有识字地军府军士按照名册点集人头,军府里大小军吏被插入来自各地的府兵临时充当各级武官,各有职司分工,各有排头、杂役,分发府库中的长兵器、盾甲、战马、行军车辆、箭矢、帐蓬、旗帜,到了第二天夜里,一支八千人的军队初具雏形了。 虽然这是军事活动。但平阳府自胡知府以下的大小文官们也不敢怠慢。军政分家,他们管不了军府。却要负责为这支临时军队提供所有地后勤保障,否则就会被折冲府告上一状。曾在贺兰山下失去一条手臂的唐校尉,对此感到十分满意,他仿佛觉得自己真地就要出征。 然而这只不过是他的幻想,金戈铁马的岁月已离他而去,这此府兵在有生之年永远也不会被派上沙场,除非是有强敌来攻。若非因为失去了一条手臂,唐校尉还在正规军中。 念及此处,唐校尉带领着八千府兵在雪地里发散着多余的体力,或下马步行,或跃马突袭,忽而一分为二,忽而聚合如墙,进退禁止,看上去个个娴熟无比,然后立在寒风中,高唱军歌: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 第一扎营不贪懒,莫走人家取门板, 莫打民间鸭和鸡,莫借民间锅和碗。 第三号令要声明,兵勇不许乱出营, 或走大家讹钱文,或走小家调妇人。 “咱这军歌着实不错!”有人小声嘀咕道,经过一番cao练这一停下来,寒风就显得更加刺骨,但众精壮的精神还不错。 “住口!”一声暴喝却从身旁边响起,唐校尉铁青着脸站在了身旁,府兵毕竟是府兵,一旦解散就是庄稼地里的农夫,总会让他不满意。 那人被两个壮汉拖了出来,当着众人面虽只鞭了五下,但也是惨叫连连,这下所有人马上都站如松,不敢慢怠。 蓝色的天空上万里无云,天底下触目所及处是千里雪原,雪原上折射着是刺目的光线,倒增加了几份暖意。 “驾、驾!”空旷的远方出现了一支骑军,他们从南方绛州的方向,顺着冰封地汾水河奔来。就在众人愣神地时候,更多的骑军狂奔而来,践踏着茫茫雪原,远远看去像是一座移动地大山迎面压了过来。战马长嘶,军旗飞扬。 当中一面玄黄的大旗,写着一个斗大的“赵”字。 秦王赵诚从河中府解州赶了过来,顺便亲自检验一下府兵预备役的执行情况。那面玄黄王旗,唐校尉曾经熟悉无比,连忙带着军府大小军吏前来迎驾。 “唐校尉辛苦了!”赵诚亲切的说道。 记住部下的名字,是每一个上位者的必修课,如果能记不清楚,至少也应该记住他的姓氏,越多越好,语气越亲切越好。赵诚很显然在这方面做的不错,尽管他对眼前的这位四十来岁的折冲校尉印象并不深。 而像唐校尉这样的因为受伤而脱离正规军的军官,在听到秦王如此唤他。却是倍受鼓舞。他未料到这一次会是秦王亲至。 “禀国主,平阳府实有府兵八千三百七十人,实到八千一百零七人。请国主检阅!”唐校尉奏报道。虽然总会有种种原因,不会全都到齐,尤其是那些住在深山中人家地子弟更是因为大雪封山,出来不便,能有这样的成绩也算不错。 赵诚注意到他另一支袖子空荡荡的。赞赏道:“能集合这么多人,也算是很不错了。正因有像唐校尉这样地忠良。我大秦国才有今日。” “愿为吾王誓死效命。”唐校尉道。 “那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